“人均确诊 ADHD ”,ADHD 到底是个什么病?

最近,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人均 ADHD”的风潮。打开 APP,搜索“ADHD”,就能看到成千上万条笔记或帖子。


b739985783db6a2c2a8ce2e381f697fa.png


8fefbcc0b1f51f6d76fcf8fc8b72bd88.png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评论区更是热闹非凡。有人感慨:

原来不是我太废,是脑子有问题!


每条都中,感觉句句都在说我!


甚至还有更离谱的赛博确诊流传:抖腿=ADHD,鼻炎=ADHD,邋遢=ADHD,拖延=ADHD......

然而,与线上的热闹不同的是,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医院的精神科门诊,氛围截然相反:等候厅里是坐立不安的孩子,愁眉不展的爹妈,就诊室里是眉头紧锁的大夫,神情疲惫的患者......

这不禁让人好奇:一个让老师和家长焦虑不已、避之唯恐不及的障碍,为什么会在网上成为一种流行?那些自我诊断的人,真的有ADHD吗?

人人 ADHD”的网络热潮下,我们或许需要停下来问一问:ADHD,到底是什么?

ADHD 的真相

风吹草动的注意力

离岗溜号的 CEO


ADHD,全称注意缺陷-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。顾名思义,ADHD 既可能表现为注意力缺陷,也可能表现为多动冲动[1]

不过,需要澄清的是,ADHD 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注意力不足”,而在于注意力调节失灵。也就是说,有 ADHD 的,并非完全无法专注,而是像一台老旧的收音机,信号忽强忽弱,因此会表现为一会儿过度专注,一会儿分心到天边,完全无法掌控注意力的频道切换。这种信号不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[2][3]

· 注意力缺陷:容易分心,常常忘事,做事虎头蛇尾。


· 冲动与多动:说话插嘴、情绪不稳,动作不断,坐着都能抖出一首交响乐。


· 执行功能障碍:时间管理能力差,任务启动困难,容易“拖到最后一刻”。


如果把 ADHD 患者的大脑比作一个公司,那么负责规划、决策和执行的“CEO”常常离岗溜号:需要决策时,要么拍脑门冲动决定,要么犹豫不决、天人交战。结果,生活就像用 2G 网速播放高清视频,卡顿、加载的时间比视频还长,期间还不断弹出广告,看似忙忙碌碌,正事毫无进展。

ADHD 患者的大脑可以说是散装管理的典型代表:这个“CEO”不仅爱摸鱼,还对外界的风吹草动异常敏感:一会儿被新邮件吸引,一会儿又被窗外的鸟叫分神,甚至会因为突然想到一件小事,就丢下手头工作跑去翻旧照片。

研究发现,ADHD 患者的注意力调节失灵,是因为大脑奖励系统的运作异常。奖励系统是大脑中负责驱动注意力、激发动机的关键机制,类似于给生活提供动力的燃料开关。与普通人相比,ADHD 患者的奖励系统启动门槛更高:普通人可能需要“5 格燃料就能行动,而 ADHD 患者往往需要“10 才能点燃。[4]

这种高启动阈值导致 ADHD 患者很难对常规任务产生兴趣或动力,尤其是那些缺乏直接回报或刺激的活动,比如完成作业、整理房间或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。而一旦任务足够有趣或刺激,例如刷视频、玩游戏、密室逃脱等,就能轻松激活他们的大脑,甚至过度专注到忘乎所以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 ADHD 患者总是在面对重要但无聊的事时会拖延,却能在最后关头爆发超强的冲刺能力。

为什么现在人人都像“ADHD”?


在社交媒体的渲染下,ADHD 似乎从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变成了解释种种行为的万能钥匙

· 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,不是浪漫,不是文艺,很可能是 ADHD;


· 剁手都停不下来的买买买,不是成瘾,不是物质主义,很可能是 ADHD;


· 只有 DDL 才有动力开工,不是懒惰,不是拖延,很可能是 ADHD;


· 会议上频频打断他人,饭桌上总是侃侃而谈,不是有想法,不是爱表达,很可能是 ADHD;


· 做事虎头蛇尾、兴趣三分钟热情,不是耐心不足,不是毅力不够,很可能是 ADHD;


· 桌面乱糟糟,头皮又痒又臭才洗澡,不是邋遢,不是卫生习惯不好,很可能是 ADHD;


· 刷手机可以一晚不睡,写报告却迟迟不行,不是摆烂,不是自制力差,很可能是 ADHD......


这些看似症状的描述,让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。为何会出现这种人人都有点 ADHD”的错觉?

1

原因一:模糊描述的自我对号入座


心理学中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指出,人们容易相信那些模糊而普遍的描述,并觉得特别准”“就是在点我,仿佛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比如这样的描述:你渴望被喜爱、被崇拜,同时也有自我批判的倾向。你拥有很多未被开发的潜能,这些能力尚未以优点的形式发挥出来。虽然有一些性格缺陷,但大体而言,你都能有效地进行弥补。这段话准确到吓人,是不是?星座运势、MBTI 测试和占星术都是利用这一效应的经典例子。[5]

ADHD 的诸多症状,比如容易分心”“拖延”“对无聊的事情毫无动力,乍一听非常具体,但其实是大多数人都有的普遍体验。试问,谁做事没有过分心、拖延,面对枯燥任务提不起劲的时候?谁无聊时不抖个腿、咬指甲、发呆或做做白日梦?谁没有头脑发热就冲动行事、三分钟热情,或者为中午吃什么而纠结一上午?

当这些普遍现象被冠以“ADHD 症状的标签时,人们很容易觉得句句戳心,下意识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是 ADHD但看到影子并不意味着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你。ADHD 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有着明确的诊断标准,并非单靠几道题目”“几句描述就能确诊的。

2

原因二:注意力经济把人训练成“易分心”


着回忆一下你上一次完整且专注地完成一件事,是多久以前?

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注意力围剿时代,而我们的手机,就是这场围剿战的主力军。社交媒体的无限瀑布流、短视频的 15 秒强刺激、工作群里 不停的提示音......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无数碎片,而我们的大脑也被训练得只能进行跳跃式阅读和蜻蜓点水式思考。

这种由外部环境塑造的分心,与 ADHD 有着本质的区别:ADHD 是源于大脑神经发育的硬件问题,而现代人的分心,是大脑软件在持续的外部攻击下,出现了卡顿和过载。

简单说,不是你的大脑出了 bug,而是你所处的环境,正在用洪水般地信息刺激冲刷你的认知资源,淹没你的专注力。当整个社会都在用 2G 网速加载 4K 视频时,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得不行。

3

原因三:标签带来心理安慰与归属


过去,当我们拖延、分心、难以完成任务时,第一反应往往是自责:我不够努力、我不够聪明、我不够自律。而 ADHD 的流行,让这些问题统统都被归因于大脑构造不同,给了人们另一个解释:不是因为我不够好,而是因为我的大脑不一样。这种归因方式,让人瞬间卸下了沉重的自我批判,在面对挫折时,找到一种更宽容、更接纳自我的视角。

在社交网络的讨论中,ADHD 不再只是一个医学术语,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身份认同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孤独、混乱或对自己现状感到困惑的人,可以通过这个标签找到一个共同的解释框架:原来不只是我这样,我还有一群同类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,能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。正因为如此,社交媒体上的 ADHD 讨论,常常充满了共鸣和认亲的氛围。

迟来的发现:

“人人 ADHD”的热潮

有其积极的一面


尽管人人 ADHD”的热潮中夹杂不少误解和跟风,却也隐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真相:有相当一部分自我诊断的人,可能真的是被遗漏的 ADHD 患者。而这一股热潮像一束强光,照进了许多被遗忘的角落。

98f7c0f8da4bc6a6665464e81cdc456f.jpg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
许多成年人在看到 ADHD 的描述时,经历了啊哈!时刻Aha! Moment:童年时被简单归结为怪异”“叛逆”“懒惰的行为,以及学业上的挣扎、社交中的笨拙、生活里的混乱,在这一刻终于被串联起来,找到了答案。

尤其是许多女性,她们在童年时更多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型:不吵不闹,只是安静地走神、做白日梦,内心思绪万千。这些安静的走神者常常被老师和家长忽视,她们的困扰被简单归结为内向不够聪明当她们长大成人,在职场、家庭中面临更复杂的挑战时,深藏的执行功能缺陷才全面爆发:用拖延、过度准备和加班来补洞,长期以焦虑和内耗的方式付费。[1]

而网络科普,恰好成了她们自我发现的第一个窗口:多年来的自我怀疑和内疚,仿佛在一瞬间烟消云散,原来那些挣扎并非源于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,而是一个可以被理解、被干预的生理现实。

因此,从这个角度看,人人 ADHD”的讨论,无论其中有多少跟风与误解,它至少成功地将一个长期被污名化和忽视的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,让无数在黑暗中独自挣扎的怪小孩,有机会与过去的自己和解。

如何确诊 ADHD ?


那么,如何分辨自己只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注意力困难户,还是真正需要帮助的 ADHD 患者?请记住,ADHD 的诊断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医学行为,绝非网络自测可以定论。根据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DSM-5ADHD 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[1][2]

早发性:症状在 12 岁之前就已经出现。成人 ADHD 不是成年后才得的病,而是童年问题的延续和演变。


跨情境性:症状必须在至少两种或以上的场合中造成困扰。比如,你不仅在公司开会时走神,在家和伴侣聊天时也心不在焉;不仅工作拖延,即使饿到胃疼,去吃饭这件事也能一拖再拖。


功能损害性:这是最核心的一点,症状必须对生活造成了显著的、持续的负面影响。人人都会拖延,但 ADHD 的拖延可能会让你丢掉工作或被退学;人人都会冲动消费,但 ADHD 的冲动可能会让你背上巨额债务。这种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”的程度,是区分“有点像”和“真的是”的关键。


如果你高度怀疑自己是 ADHD,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,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评估。诊断的目的,不是为生活的混乱寻找借口,而是为未来努力找到一个科学的入口。

结语

人人 ADHD”的网络热潮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的注意力焦虑和对自我理解的深切渴望。镜子折射出来的,或许有误解、有调侃、有和解、有释然,更有照亮黑暗角落的一束微光。

我们不必急于给自己贴上或撕下某个标签,也无需苛责这场导致诊断膨胀赛博狂欢。真正重要的是,通过这场讨论,试着从更科学的角度,认识 ADHD,理解 ADHD,应对 ADHD